十五夜望月
王建〔唐代〕
中庭地白树栖鸦,冷露无声湿桂花。
今夜月明人尽望,不知秋思落谁家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,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。
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,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?
注释
十五夜: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,即中秋夜。
中庭:即庭中,庭院中。
地白:指月光照在庭院地面的样子。
鸦:鸦雀。
冷露:秋天的露水。
尽:都。
秋思:秋天的情思,这里指怀人的思绪。
落:在,到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雅瑟 .《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》 :新世界出版社 ,2011 :276-277页 .
鉴赏一
题中的“十五夜”,结合三、四两句来看,应指中秋之夜。诗题,有些版本作《十五夜望月》,此处以《全唐诗》为准。杜郎中,杜元颖。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,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。
“中庭地白树栖鸦”,月光照射在庭院中,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。萧森的树荫里,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,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,先后进入了睡乡。诗人写中庭月色,只用“地白”二字,却给人以积水空明、澄静素洁、清冷之感,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“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”,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。“树栖鸦”,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,而不是看到的。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,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;而鸦
鉴赏二
俗话说“月到中秋分外明”,中秋之夜圆月悬空,呈现出明亮、圆满和美丽的视觉形象。这首诗通过对中秋夜景的描述,表达了诗人对故友无限的思念之情。
“中庭地白树栖鸦”写庭中赏月之景。月光照射在庭院中,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。萧森的树阴里,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,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,先后进入了睡乡。诗人写中庭月色从视觉入手,只用“地白”二字,却给人以积水空明,澄静素洁之感,使人联想起李白《静夜思》的名句“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”,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。“树栖鸦”则是从听觉着手,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,人们也不太可能看到黑色的鸦鹊栖宿;而鸦鹊在树阴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
创作背景
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。只知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,寄友人杜元颖的。原诗诗题下注云:“时会琴客”,说明佳节良友相聚,并非独吟。
简析
《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》是一首七言绝句。此诗前两句选取月光皎洁、栖鸦不惊、露湿桂花三个具有典型特征的意象,写出中秋的独特夜景。后两句没有从正面抒情,而是用委婉的疑问语气,把诗人对月怀念友人的感情表达得更加深沉蕴藉。全诗以写景起,以抒情结,意境幽美,想象丰富,语言形象生动,感情真挚,委婉动人。
王建
王建(768年—835年),字仲初,颍川(今河南许昌)人,唐朝诗人。出身寒微,一生潦倒。曾一度从军,约46岁始入仕,曾任昭应县丞、太常寺丞等职。后出为陕州司马,世称王司马。与张籍友善,乐府与张齐名,世称张王乐府。 411篇诗文 347条名句
始闻秋风
刘禹锡〔唐代〕
昔看黄菊与君别,今听玄蝉我却回。
五夜飕飗枕前觉,一年颜状镜中来。
马思边草拳毛动,雕眄青云睡眼开。
天地肃清堪四望,为君扶病上高台。
长相思三首
李白〔唐代〕
长相思,在长安。
络纬秋啼金井阑,微霜凄凄簟色寒。
孤灯不明思欲绝,卷帷望月空长叹。
美人如花隔云端。
上有青冥之长天,下有渌水之波澜。
天长路远魂飞苦,梦魂不到关山难。
长相思,摧心肝。
日色欲尽花含烟,月明如素愁不眠。
赵瑟初停凤凰柱,蜀琴欲奏鸳鸯弦。
此曲有意无人传,愿随春风寄燕然。
忆君迢迢隔青天。
昔时横波目,今作流泪泉。
不信妾肠断,归来看取明镜前。
美人在时花满堂,美人去后花馀床。
床中绣被卷不寝,至今三载闻余香。
香亦竟不灭,人亦竟不来。
相思黄叶落,白露湿青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