译文
隐逸柴桑的陶渊明已经离去千年,数量很多的细菊依旧朵朵浑圆。
人们都爱那花色鲜明映照着秋天的景色,又怎能忍心看到它的蕊瓣零乱,偃卧在稀疏的野烟之中。
在这片荒废的园畦,残断的田垅,野菊在初霜之后便盛开;伴着飞舞的瘦蝶,鸣唱的寒蝉,它怒放在夕阳之前。
我只担忧春天的花丛高傲无知,竟嗤笑野菊的姗姗迟放,因此写下这咏菊的诗篇,实是为抒发它清幽的娇妍。
注释
座主座主,旧时考中进士的文人对主考官的称呼。在元好问于金宣宗兴定五年(1221)考中进士以及金哀宗正大元年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时,赵秉文分别为主考官和监试官,对元极为赏识,曾称
参考资料:完善
这是一首咏物诗,诗人用清新幽美的笔触,咏唱了野菊无意斗艳、悄然盛开的美德,抒发了诗人自已超脱于浊尘的情怀。首联以爱菊的高士陶渊明写起,由人及物,柴桑人去,菊花依旧应时而发,紧扣题目。颔联紧承首联,又由物及人,在吟咏古今爱菊高士共同情趣的同时,注人诗人细腻深婉的情感。颈联笔法一转,从正面描述菊花开放的环境——荒畦断垅;菊花开放的时节——深秋新霜,瘦蝶寒蝉,处处突出一个“野”字,从而在其中寄寓着归隐士人的品行节操。尾联点明写作缘由,将上面开放的意绪收了回来,从而在这一放一收中,再次表达出归隐者的志趣。
“柴桑人去已千年,细菊斑斑也自圆。”两句以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起笔,在一种
《野菊》是一首七言律诗。诗的首联以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起笔,注人了古今爱菊的归隐者的精神意绪,同时显示出今日归隐者高洁的志趣;颔联在一声感叹中点出了古今归隐士人的共同志趣;颈联写景设色,处处突出一个“野”;尾联以拟人化手法点明了诗作意旨。全诗构思精妙,气脉贯通,笔法柔婉,用清新幽美的笔触,咏唱了野菊无意斗艳、悄然盛开的美德,抒发了诗人自已超脱于浊尘的情怀。
步裴回而徙倚,放吾目乎高明。极天宇之空旷,阅岁律之峥嵘。于时积雨收霖,景气肃清,秋风萧条,万籁俱鸣。菊鲜鲜而散花,雁杳杳而遗声。下木叶于庭皋,动砧杵于芜城。穹林早寒,阴崖昼冥。浓澹霏拂,绕白纡青。纷丛薄之相依,浩霜露之已盈。送苍苍之落日,山川郁其不平。
瞻彼轘辕,西走汉京,虎踞龙蟠,王伯所凭。云烟惨其动色,草木起而为兵。望崧少之霞景,渺浮丘之独征。汗漫之不可与期,竟老我而何成!挹清风于箕颍,高巢由之遗名。悟出处之有道,非一理之能并。繄南山之石田,维景略之所耕。老螭盘盘,空谷沦精。非云雷之一举,将草木之偕零。太行截天,大河东倾。邈神州于西北,恍风景于新亭。念世故之方殷,心寂寞而潜惊。激商声于寥廓,慨涕泗之缘缨。
吁咄哉!事变于己穷,气生乎所激。豫州之土,复于慷慨击楫之誓;西域之侯,起于穷悴佣书之笔。谅生世之有为,宁白首而坐食。且夫飞鸟而恋故乡,嫠妇而忧公室。岂有夷坟墓而翦桑梓,视若越肥而秦瘠!天人不可以偏废,日月不可以坐失。然则时之所感也,非无候虫之悲。至于整六翮而睨层霄,亦庶几乎鸷禽之一击。
昔拟栩仙人王云鹤赠予诗云:“寄与闲闲傲浪仙,枉随诗酒堕凡缘。黄尘遮断来时路,不到蓬山五百年。”其后玉龟山人云:“子前身赤城子也。”予因以诗寄之云:“玉龟山下古仙真,许我天台一化身。拟折玉莲闻白鹤,他年沧海看扬尘。”吾友赵礼部庭玉说,丹阳子谓予再世苏子美也。赤城子则吾岂敢,若子美则庶几焉。尚愧辞翰微不及耳。因作此以寄意焉。
四明有狂客,呼我谪仙人。俗缘千劫不尽,回首落红尘。我欲骑鲸归去,只恐神仙官府,嫌我醉时真。笑拍群仙手,几度梦中身。
倚长松,聊拂石,坐看云。忽然黑霓落手,醉舞紫毫春。寄语沧浪流水,曾识闲闲居士,好为濯冠巾。却返天台去,华发散麒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