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北一枝花 -张哈哈
0:00 / 0:00 (朗诵:琼花)
12
播放列表
   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
  • 0.25x
  • 0.5x
  • 0.75x
  • 1.0x
  • 1.25x
  • 1.5x
  • 2.0x
  • 列表循环
  • 随机播放
  • 单曲循环
  • 单曲播放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金缕曲·闷欲呼天说

吴藻 吴藻〔清代〕

闷欲呼天说。问苍苍、生人在世,忍偏磨灭?从古难消豪士气,也只书空咄咄。正自检、断肠诗阅。看到伤心翻天笑,笑公然、愁是吾家物!都并入、笔端结。
英雄儿女原无别。叹千秋、收场一例,泪皆成血。待把柔情轻放下,不唱柳边风月;且整顿、铜琶铁拨。读罢《离骚》还酌酒,向大江东去歌残阕。声早遏,碧云裂。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满心忧闷想向苍天倾诉。质问上苍:人生在世,怎能忍心让壮志豪情偏遭消磨?自古以来,英雄气概总难消弭,却也只能像前人那样空自叹息。此刻正自检阅断肠诗篇,读到伤心处不禁仰天大笑 —— 可笑这愁绪,竟像是我家独有的东西!全都凝结在笔端,化作纸上文字。
英雄与儿女本无差别。叹千秋万代,最终收场都一样,泪水皆成血泪。若要将柔情暂且放下,不再低唱风月情愁;且拿起铜琶铁拨,奏响激昂之音。读完《离骚》后举杯饮酒,面向大江东去高唱豪放词曲。歌声嘹亮,直上云霄,连碧云都仿佛被震裂。

注释
苍苍:上苍、苍天。
书空:不言而以手在空中作字。此四字短语历来用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鉴赏

  吴藻是个尚未被人们充分认识的出色的女词人。在中国妇女文化史上,这是位较早觉醒的女性。女性的觉醒,大抵始自于婚姻问题,但仅止步于此,觉醒尚难有深度。吴藻的女性自觉,可贵的是对人生、对社会、对男女地位之别以及命运遭际的某些通同等问题,都有其初步的朦胧的思考,从而成为这种思索和悟解、觉醒长链中值得珍视的一环。这阕《金缕曲》是《花帘词》中的作品,《花帘词》编刊于公元1829年(道光九年)春,也即系吴藻三十岁前所作,而此词编次甚前,乃吴藻二十三岁前后的心声。上片有两个要点,一是“问天”,二是女性自省。问天,是对不公世道的抗议。世道之不公,扼杀才性,对男女其实都一样。然而“豪士气”难消时,最激烈的形态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简析

  这首词上片有两个要点,一是“问天”,二是女性自省。问天,是对不公世道的抗议;把女性从“愁”中解脱出来,自省也即自强,挣脱的乃是一个软弱的情结;下片承上,强化女性自振意识。这首词气体雄浑,情感激越,具有某些早期女性觉醒的意识,对人生、对社会、对男女地位之别以及命运遭际的某些共性问题,都有其初步朦胧的思考,是为振聋发聩之唱。

创作背景

  这阕《金缕曲》是《花帘词》中的作品,《花帘词》编刊于公元1829年(道光九年)春,也即系吴藻三十岁前所作,而此词编次甚前,乃吴藻二十三岁前后的心声。

吴藻

吴藻

吴藻(1799~1862),女,清代著名女曲作家、词人,字苹香,自号玉岑子,浙江仁和(今杭州)人,祖籍安徽黟县。幼而好学,长则肆力于词,又精绘事,自绘饮酒读骚图,又题饮酒读骚图曲。著有《花帘词》一卷、《香南雪北词》一卷、《饮酒读骚图曲》(又名《乔影》)、《花帘书屋诗》等。 294篇诗文  17条名句

猜您喜欢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半野园图记

刘大櫆 刘大櫆〔清代〕

  半野园者,故相国陈公说岩先生之别墅也。相国既没,距今十有余年,园已废为他室。而其中花木之荟萃,足以误日;栏槛之回曲,足以却暑雨而生清风;楼阁之高迥,足以挹西山之爽气,如相国在时也。

  庚戌之春,余友杭君大宗来京师,寓居其中。余数过从杭君,围以识半野园之概。而是时,杭君之乡人有陈君者,亦寓居于此。已而陈君将之官粤西,顾不能意情此园,令工画者为图,而介杭君请余文以为之记。

  夫天下之山水,攒蹙累积于东南,而京师车马尘嚣,客游者往往萦纡郁闷,不能无故土之感。陈君家杭州,西子湖之胜甲于天下。舍之而来京师,宜其有不屑于是园者;而低徊留连之至不忍以去,则陈君于为官,其必有异于俗吏之为之己。虽然,士当贫贱,居陋巷,瓮牖绳枢自足也;间至富贵之家,见楼阁栏槛花木之美,心悦而慕之。一日得志,思以逞其欲,遂至脧民之生而不顾,此何异攻摽劫夺之为者乎?然则,陈君其慕为相国之业而无慕乎其为国,可也!
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围炉夜话·积善余庆积财遗祸

王永彬 王永彬〔清代〕

  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;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。可知积善以遗子孙,其谋远也。贤而多财,则损其志;愚而多财,则益其过。可知积财以遗子孙,其害无穷也。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临江仙·寒柳

陈维崧 陈维崧〔清代〕

自别西风憔悴甚,冻云流水平桥。并无黄叶伴飘飘。乱鸦三四点,愁坐话无憀。
云压西村茅舍重,怕他榾柮同烧。好留蛮样到春宵。三眠明岁事,重斗小楼腰。

2025 333诗词古文网 | 诗文 | 名句 | 作者 | 古籍 | 纠错